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友声计划 > 正文

鲁佳:重庆是一座尚未被完全开发的人文宝库——读刘辰希《从木传》有感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25年3月18日     

 

最近,于山城的炎炎夏日中读了重庆青年作家刘辰希的新作《从木传》,仿佛烈日中感受到一抹清凉。一拿到手,首先被本书复古的装帧和精巧的设计吸引。散发出古色古香的别致封面,就如一幅中国明代的青绿山水画。深绿色内页的沉郁之风配上精装本的厚重,又似一本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集。因为最近要读的书实在太多,本来只是被《从木传》漂亮的外表诱惑,想先随手翻一翻,等时间充裕了再来细读。结果刚读了开头几回,就被书的内容牵引。一读下去,便再也停不下来,一口气读完。

 

《从木传》以出生于重庆永川的艺术家和教育家万从木先生的成长与人生经历为故事线索,讲述其求学与留学,办学与兴学,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紧握画笔,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中国美术和中国教育事业的故事传奇。无论是形式、题材还是内容,我都很喜欢这本书。辰希嘱我写一篇书评,我也正有此意。不过本文谈不上书评,就是一篇读后感。下面就聊聊我读罢此书后的几点感受。分别是:本书至少有三种人应该读;本书的四大亮点;本书与我的两个私人情感联系;以及我眼中本书的一个遗憾。

 

一、本书至少有三种人应该读

 

首先,立志学习艺术的人应该读。我相信每一位爱好文学,立志成为作家的青少年,都读过很多大文豪的传记和成长小说,学习和借鉴大师成长路上的经验,体会大师创作的门道,同时也为自己在文学上的坚持获取前辈榜样的力量。同理,立志学习艺术的青年学子,也可以通过阅读《从木传》,来深度了解一位艺术家和教育家的成长以及一所美术院校的建立和发展。正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艺术生可以通过学习艺术家的成长史和中国知名美术学院的发展史来涵养自己的艺术文化底蕴,从不同的层面扩充对艺术的理解,创作出有内涵、有意蕴、有历史、有文化的作品。

 

其次,对于民国建立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人应该读。中国文艺界描写那一段动荡历史的文艺作品很多,也很迷人。无论是《巨流河》《南渡北归》还是《无问西东》,可谓举不胜举。而《从木传》从新的切口进入,从艺术家和教育家的成长角度来再现那个大背景和大时代,填补了西南地区抗战文艺研究的一个空白。读这本书,可以从艺术史的角度,丰富我们对从民国建立到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的理解。

 

第三,对于重庆的历史,以及重庆历史在中国的重要性感兴趣的人应该读。重庆现在是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在当时更是中国的陪都。很多重要的政治、历史和文化人物都在重庆隆重登场,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读了《从木传》,我再次感受到重庆的历史文化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重庆这座城市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无可取代。现在重庆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这一段段抗战历史可以从新的角度开采和挖掘,那一个个动人故事值得浓墨重彩地书写和讲述。而《从木传》的问世,就起到了这样的功能和效果。重庆人和对重庆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读《从木传》。

 

二、本书的四大亮点

 

首先,从木先生的传奇故事以及他与中国美术界人物的交集是一大亮点。纵观书中从木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得出作者在基本史料的搜集和积累上下了大量的功夫。作者对于民国期间那段历史、对于中国美术界与中国美术史也非常熟悉。尤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提到的那些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美术史的奠基人的大艺术家,比如张大千、刘海粟、徐悲鸿等。他们与从木先生共同经历的那些轶事,很多我都是在《从木传》中第一次读到,特别有趣,特别鲜活,特别生动。突然读到这些熟悉的人的名字,一是感到非常亲切。二是通过阅读这些人与从木先生的交集,也了解了从木先生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位置。三是在作者的笔下,这些大艺术家从历史人物变成了文学形象,带有一种侠气,读起来就如武侠小说一样过瘾。

 

其次,对于爱情的描写也是本书的一个亮点。本书虽然不是爱情小说,但自然而然地呈现在书中的从木先生在懵懂时期与日本女孩的朦胧情愫,后来归国以后与妻子初芸执手偕老的爱情,以及碧城对慧瑾的专一与痴情,慧瑾的坚持与忠贞,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最后又经历生离死别的沉痛……这些爱情故事都非常打动我。使得本书超出了历史小说的范畴,有成为文艺畅销书的潜质。

 

第三,全书的叙事都清静平和,娓娓道来,但在结尾处却猝不及防地催人泪下。在读到从木先生最后的遭遇时,我心里突然变得有些酸楚,毫无防备的泪水迅速湿润了双眼。我个人觉得,这部分描述从木先生晚年的遭遇非常重要,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不能不写,但也不宜详写,只适合点到为止,否则全书的味道、风格和定位就会发生改变。我感觉作者对这部分内容处理的分寸拿捏得很好。虽然就这么寥寥数笔,却尽显沧桑,后劲也很大。我读了以后,有一两天都沉浸在这个情绪里出不来。

 

第四,文字形式特色鲜明。本书的文字风格读起来不太会令人想到这是一个年轻人的作品,倒是跟那种明清章回小说或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很象。所谓形式配内容,文笔配文字,这种文风与这部小说描述一个成长于民国时期的艺术家的主题十分契合。本书的文字也简洁通达,读起来如品清茶,入口淡雅,尤似从木先生的老家,重庆永川的名茶永川秀芽(此处非植入广告)。

 

三、本书与我的两个私人情感联系

 

首先,川美的前身和美专校街。从木先生与杨公庹等人于1925年共同创办了西南地区第一所实施新式美术教育的美术专科学校(今四川美术学院)。由于我本人也在川美工作过,所以读这段历史,又多了一份亲切感。但这本书跟我更深的情感连接,是书中提到的西南美术专科学校的校址美专校街。我母亲以前在黔江区总工会主持工作,需要经常到重庆市总工会开会或汇报,而重庆市总工会就位于美专校街。在那个时候,黔江距离重庆市区交通还很不方便,去趟重庆主城算是去外地,出远门。我当时能记住名字的重庆街道并不多,但我第一次跟着我妈到重庆市总工会时,就记住了这条听起来就很有美感的街道的名字——美专校街。当时我就觉得这个街道的名称很美,有一种艺术的气息,但并不明白这条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四个字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直到这次读了《从木传》,这个藏在心中几十年的谜底才解开。

 

在此期间,我母亲在有一次从黔江出发到重庆市总工会汇报工作时,途中因车祸遇难。她当时奔赴的目的地,就是位于美专校街的重庆市总工会,但她最终却未能抵达。由于这条街道跟我对母亲的记忆有关,所以后来每次看到美专校街这几个字,我都百感交集。我在北京和国外浪迹多年回到重庆后,在毫无心理准备的前提下,居然又鬼使神差地在美专校街附近工作了两年。美专校街对我而言就更是意义深远,每次经过这条街都感慨万分。美专校街是《从木传》这本书里一个特别重要的地点,甚至可以说是本书的核心地域,从某种程度上看,《从木传》就是围绕美专校街创作的作品,所以我读起来当然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情感。这是《从木传》跟我最私密的缘分。

此外,本书有很大一部分是对从木先生赴日本西京美术专门学校学习这段留学经历的描写。我本人由于有一段欧美留学经历,也从事留学文学的写作,因此读起来很有亲切感。我平时也特别喜欢读描述留学生活的作品,基本上是只要发现一本,就马上买回家认真研读。所以这本书正合我的口味。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去过日本,更没有在日本留过学,这本书对我而言是打开了通往这个世界的另一扇窗户。从作者对从木先生留日生活的描写中,也看得出作者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下了比较深的功夫。

 

四、本书的一个小遗憾

 

我从一开始读这本书,就读出了一个虽然小,我个人却甚感遗憾之处。这份遗憾从本书的开头部分提到的八大碗就开始产生,一直贯穿全书始终。这个遗憾是什么呢?就是本书提到了很多川菜、重庆美食甚至日本美食,或许是因为作者不希望冲淡全书讲历史讲艺术讲教育的气氛,并没有对这些美食展开多角度全方位的细节描述。

 

就我个人的阅读习惯而言,无论读小说、散文还是诗歌,我都非常希望读到对美食的详细描绘,可以让我至少在精神上体验到这些美味。比如读小桥老树的官场小说和成长小说的时候,我就对里面提到的酸菜尖头鱼、腊排骨和风干鸡等众多美食的细节大感兴趣,非常希望大快朵颐。可能因为我是个美食家(吃货)吧!为了满足我这个愿望,希望同为美食家,喜欢在大半夜出去吃烧烤也不怕长胖的刘辰希在以后的作品中,多多描绘川菜和重庆美食。

 

五、结语

 

通过对《从木传》的阅读,我还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直以来,我们都低估了重庆这座伟大的城市在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地位。重庆有很多值得深挖的文化宝藏,我们还做得很不够,远远不够。《从木传》的写作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尝试,这本书把重庆被埋没的艺术积淀和文化人物进行了梳理和弘扬。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大的意义是给了我们一个启发,让我们看到了重庆是一座尚未被完全开发的人文宝库,有待进一步发现和挖掘,值得书写的人物和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刘辰希通过他的作品《从木传》,已经完成了其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已经率先迈出了一大步。下一步,就看我们的了。

  

 

作者简介:鲁佳,《留学生》《环球人文地理》等杂志专栏作者。曾供职于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办公厅。曾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与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学习“文化景观”与“文化产业”,著有留学随笔集《勇士、诗人与魔法:看见苏格兰》。曾求学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法学院,著有留学随笔集《美国法学院也有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