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散文 > 正文

雷学刚:带你走进《阿里山的姑娘》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25年3月21日     

每当听到婉转悠扬、悦耳动听的《阿里山的姑娘》这首歌时,我的心里就会被这首歌的词作者动人而凄美的爱情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作为一个文化人,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这首歌诞生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告诉大家。  一是对这首歌到底是台湾民歌,还是一首正宗的创作歌曲正本清源;二是让大家明确每一个经典,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每一个传奇都是荡气回肠和催人泪下的优美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人间至真至纯的心灵感动和灵魂流淌。三是坚信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更有真爱情。真正的爱情,一定会感天动地,一定会成为千古佳话,世代相传。

《阿里山的姑娘》作词作曲是谁?《阿里山的姑娘》(也叫《高山青》),作词是邓禹平,作曲是张彻。邓禹平是四川三台县人,其父亲是川军刘湘集团的团长邓明生,母亲是豪门千金小姐秋林驿谢氏,酷爱音乐,擅长乐器。邓禹平从小最喜爱的玩具就是妈妈的二胡、古筝、月琴。邓禹平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品学兼优,不满12岁的他于1944年考入抗战流亡内迁成都的郫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后又考入重庆青木关的国立音乐学院,毕业进入重庆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他主编过《绿艺世界》《作品》《中央影剧》等刊物。出版过诗集《蓝色小夜曲》《我的思念》等42首诗被谱成歌曲。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为其出版歌曲集《邓禹平之歌》。邓禹平于1981年获得了台湾诗歌最高奖“金鼎奖”他还获得第一届台湾文艺总冠军,诗词荣誉奖,作词大赛首奖等。 张彻,浙江青田人,1922年生,2002年逝世。张彻被誉为“香港电影一代枭雄”开创了现代功夫片的新纪元,培养出了吴宇森、王羽、姜大卫、狄龙等电影界的风云人物。张彻一生导演了96部电影,其中多数是动作片,也正是因为他导演的电影《阿里风云》需要一首主题歌曲,所以《阿里山的姑娘》才幸运而生,也因为这首唱响大江南北、久唱不衰、家喻户晓的传世经典,才有了词作者邓禹平与白玫姑娘的美丽动人、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阿里山的姑娘》是如何创作出来的?1948年,上海国泰电影公司拍摄电影《阿里风云》,这个电影由张彻(前面提到的《阿里山的姑娘》曲作者)与张英联合导演,重庆人张茜茜饰演女主角,邓禹平饰演一个小角色。张彻要求邓禹平尽快完成电影主题歌《阿里山的姑娘》的作词,可是,邓禹平从未去过阿里山,在创作《阿里山的姑娘》时,他想到了远在他乡的恋人白玫,想起了他与白玫曾徜徉在家乡的青山绿水。家乡那秀丽的山水让他写出了“高山青,涧水蓝”,而家乡的人则让他联想到了“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实际上,这首歌是他献给他的恋人白玫和家乡的一曲思念之歌。电影《阿里风云》于1950年上映,主题歌《阿里山的姑娘》自张茜茜首唱之后,一炮走红,好评如潮。

《阿里山的姑娘》并非台湾民歌,而是一首地道的创作歌曲。同时,这首歌的词作者邓禹平与白玫姑娘坚如磐石、至死不渝的爱情是《阿里山的姑娘》成为传世经典的基础和源泉。                 

邓禹平在读书期间,爱好舞文弄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而且学习成绩优异,人缘颇好,深受老师和同学喜爱。中学时,在一次“反对日本法西斯”学生游行演讲活动中,邓禹平邂逅了喜欢文学和音乐的学妹(县城南街大米店老板白远的女儿)白玫,邓禹平虽然少年丧去了父母,但有一个军官哥哥,与开米店的白家也算是门当户对。长相一般,身材矮小的邓禹平凭一生的文艺细胞赢得了白玫的芳心,他的才华得到了白家的默许。从此,一对天作之合的郎才女貌坠入了爱河,在古老的潼川、三台县城繁华的南门外、涪江边,常常有二人的身影;在奎木乡邓家沟的小路上,花丛中也留下了他们无数浪漫的故事。 

 1944年,也就是在邓禹平考入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和到重庆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期间。白玫为了和邓禹平在一起,考入了重庆女子师范学校。二人在一起的日子里,他们流连于故乡的青山绿水之间,亲密于花前月下,林荫道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相互的爱慕中私定了终生。

 白玫在重庆女子师范学校学习期间,有人捎信说她母亲有病,需要白玫回家看望。当白玫赶回家后才得知父母把要她许配给省城官宦人家的刘公子,因为她深爱邓禹平,所以,她坚决不从,就被父亲看管在家中,不让她出门。白玫在即将成婚的当晚,在家里佣人吴妈的帮助下,跳窗逃跑。

在家里逃出后,白玫前往重庆。三台距离重庆有三四百里之遥,而且有大山大河的阻隔。四十年代的川渝交通很不畅通,她的钱物被小偷偷了,她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重庆。这时,邓禹平所在的制片厂要赴上海拍片,他也在心急如焚地等待白玫。可是,等到白玫赶到重庆时,邓禹平已经随制片厂去上海了。

邓禹平在上海的那段日子里,他与白玫只能鸿雁传书,互诉衷肠。白玫在重庆期盼与邓禹平早日团聚。心急如焚地决定买船票赴上海找邓禹平。正在这时,她接到邓禹平的信说,电影制片厂要到台湾拍摄《阿里风云》的外景。他们又一次失去相聚的机会。

剧组到台湾不久,未等外景拍完,1949 年5月上海解放,隆隆炮声中,茫茫海天相隔,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二人天涯孤旅,天各一方,成了永别。白玫回到了家乡三台县,在一所学校教书,这期间,有同校教师向她求婚,她均一一回绝。因为她的心里有邓禹平,她坚持等待邓禹平的归来!

邓禹平的文采赢得了当时台湾国民党将军之女柳叶小姐的芳心。柳叶疯狂地爱着邓禹平,邓禹平从一开始就给柳叶讲了他和白玫的爱恋,并表示不会再爱上别人。柳叶却对邓禹平依然痴心不改,一如既往地爱着他柳叶通过关系把邓禹平介绍到蒋经国的青年救国团工作。这期间,何应钦要带团赴欧洲考察文化,需要文人装点门面,看上了邓禹平。从欧洲回来后,因蒋经国和何应钦不合而辞退了邓禹平。此后,邓禹平以诗画为生。期间,邓禹平与30生死相许白玫海天永隔,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彼此也没有见面。因为对白玫爱的执着和忠诚,他用心用情和生命为白玫写下了数百首思念的诗。在林海音、席慕蓉和画家楚戈的帮助下,邓禹平的诗集《我存在,因为歌,因为爱》于1984年出版,先后重印十次,成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之一。同年,他在病床上还创作了诗歌《我的思念》和剧本《大陆之恋》,这些作品集中表现了他念念不忘对大陆的乡愁和对白玫忠贞不渝的爱。

1984年底,身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的罗忠榕前往澳大利亚进行文化交流,回国前,当地华人为他举办联欢晚会,歌手演唱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在看节目单时,才发现这首歌的歌词作者是自己的同学邓禹平。罗忠榕通过林海音女士了解了邓禹平的情况。之后,罗忠榕又回故乡三台县联系上了白玫。历经许多坎坷的白玫以教书为生,一直等着邓禹平,终身未嫁。得知邓禹平在台湾处于弥留之际,白玫默默地坐在钢琴前,含泪弹唱了《阿里山的姑娘》并录入磁带,请罗忠榕转交邓禹平,捎去她一生的执着与爱恋。 

罗忠榕把带着白玫歌声的磁带通过林海音女士带到了邓禹平的病床前。邓禹平终于听到思念一生的爱人白玫的歌声,泪如泉涌,身在病床上的邓禹平感觉白玫仿佛就在他的身边,而且自己也好像回到了久别的故乡。   

1985年12月21日,邓禹平在台北空军医院听着白玫弹奏的《阿里山的姑娘》钢琴曲中去世,终年61岁。思念邓禹平的白玫在家乡他们曾经结伴儿儿去玩耍的山里,给邓禹平修了衣冠冢,她常常在此诉说对禹平的无尽思念。

1986年春节后,白玫收到了罗忠榕寄来的邓禹平的诗集,诗集的封面是一个少女的工笔画。白玫看着诗集,在一篇《爱的思念》前停下来,泪如雨下,她含泪朗诵着:

化我的思念为白云片片飘过平原飘过高山飘到你的头顶窗前默默的投给你我那爱的诗篇一千遍一万遍

化我的思念为星星点点闪在黑夜闪在清晨闪在你的美睫梦境轻轻地弹给你我那爱的琴键一千遍一万遍

化我的思念为山花朵朵开满山谷开满丘陵开满你的发鬓庭院暗暗的寄给你我那爱的书筒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听完这个真实的故事之后,不知道你有何感想?我们在为邓禹平和白玫的爱情不能圆满而惋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为他们的坚如磐石、生死相许、至死不渝的爱情致敬!他们因为大陆和台湾当时的历史原因没有走进结婚的殿堂,而且从分别一直没有再见面,可是,他们始终忠诚对方,彼此终身未婚。这样的爱情实质上早已经进入了他们的血液、骨髓和灵魂。他们的人虽然没有在一起,可是,他们的心和灵魂从来没有分离过。他们的爱情早已经跨过了时空,穿越了世俗的界限。他们的爱早已经融入彼此的信任、忠诚和坚守里;他们的爱已经化作一颗永不陨落的星辰;他们的爱情宛如一颗钻石,永远晶莹剔透,冰清玉洁,风华绝代。

亲爱的朋友,请你仰望星空,其中有一对最亮的星星在闪烁,那就是他们在告诫我们:既然相爱了,就只有时空的距离,不应该有心灵的距离;既然相爱了,就应该彼此忠诚,至死不渝。有了忠诚的爱情,这样的人生就是无悔的青春和多彩人生!

 

(雷学刚,土家族,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教授,文博研究员,重庆市博物馆协会秘书长,第九届重庆文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