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如何“破圈”?怎样帮助年轻的文学创作者快速成长?3月21日午后的重庆书城,由官网、重庆新华出版集团、重庆日报主办的重庆文学公开课暨“墨韵声光”发布会正在进行,作家们聚在一起,探讨信息化时代下,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活动现场。记者 周双双 摄
据重庆市作协副主席、重庆文学院院长张兵介绍,近年来,为打造品质兼优的作家队伍,市作协提出并实施作家培养“培新”计划,建立起多项文学人才培养政策和机制。具体而言,包括举办新会员培训、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等培训班,创作员招录培养,推行“书记主席与中青年作家对话机制”“名刊编辑与青年作家结对子机制”等作家创作指导体制,以及“创星小作家”联合培养机制。为了保障人才培养效果成功转化为文学创作成果,还搭配实施了文学精品创作“扶优”计划,将文学创作扶持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对优秀作家在参评文学奖项、申报重大扶持项目、文学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支持,为作品创作添薪加火。
“下一步,我们将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主动服务、更加注重科学管理,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文学人才培养长周期工作机制,为重庆文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张兵说。
重报集团上游新闻文化频道负责人陈泰湧在回忆自己的文学道路时表示,“我其实就是市作协人才培养机制的受益者,我的小说《小乾坤》就是在重庆文学院的推动下,才得以快速创作、出版。”文学成就了他,当回归媒体工作之后,他也希望能够接力扶持年轻的文学创作者。
当天,现场发布了重庆文学院和上游新闻新推出的“墨韵声光”栏目。“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学传播方式不断创新,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推动文学‘破圈’。这个圈包括打破作者圈、团结朗诵圈,而‘墨韵声光’栏目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大胆尝试。”主办方相关人士表示,“墨韵”指文学,“声光”则是指视频和音频,希望为读者带来沉浸式体验。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