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作协全委会委员、巴南区作家协会主席周玉祥创作的散文《岚垭》,以老屋的兴衰为经纬,深情又平静地叙述了家族命运的起伏。作者以独特的叙事结构,构建出一个充满张力的文学世界,荣获第四届吴伯箫散文奖一等奖。
《岚垭》是一篇充满浓厚地域色彩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川东民居、地理风貌、风俗习惯等细致入微的描绘,勾画了乡村生活的记忆图谱,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乡土信仰与现代困境缠绕交织,在“岚垭”这个看似普通的地名背后,挖掘中国乡村社会深层的文化密码,形成物理空间、精神空间、象征空间交错的叙事张力。
老屋:从夯土到树脂瓦的隐喻
物理空间的老屋在1963年洪水中诞生,在树脂瓦覆盖下衰老。
父亲筑屋的壮举始于1963年那场倒灌的端阳水,这场自然灾害成为推动叙事的原始动力。作者以极具画面感的描写再现了暴雨中的惊惶:“坛子罐子全都浮在水面上”“母亲抱着婴儿坐在床上,眼泪像屋外的大雨奔涌”。这种对灾难的具象化呈现,不仅是对物质匮乏年代的忠实记录,更暗喻着传统农耕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脆弱性。
作者以精准的笔触,描写了李土匠筑房的过程:“每一箢泥,他都要亲自鉴别干湿,每筑好一盒墙,他都要亲自检查松紧,晚上和雨天,他都要用干稻草扎的草帘遮盖墙体,避免墙体受潮或淋雨。”这些细节,将建房行为升华为对抗无常的仪式——夯土成墙的过程,正是农民用肉身与天地博弈的隐喻。
60余年风雨侵袭后,房屋像人一样衰老了。“看到老屋颓败的模样,我跟哥哥及幺姐商议,请人把原有的瓦盖子掀掉,换上了轻便的树脂瓦,解决了房子漏雨的难题。”“树脂瓦”取代了传统瓦,不只是新旧材质的置换,还暗示着传统建筑在现代冲击下的变化。那些深埋在地基下的墙脚石,仍在无声地讲述着关于泥土、雨水与匠心的古老契约。老屋的存废之争,恰似一个时代的隐喻,二十户人家百分之八十选择放弃老屋,与坚守保留老屋的周家人形成对比,反映出城镇化进程中乡土中国的普遍困境。老屋的瓦片下,是一代人的挣扎与抉择。
笔架山:风水预言与命运反讽
精神空间的笔架山隐现未来轨迹。
笔架山在文字中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一个精神图腾。三座山头的天然构造被解读为“搁笔的笔架”,这种想象并非单纯的文人雅趣,而是农耕文明对知识崇拜的投射。父亲将“笔架山—墨盘堰塘”的景观符号转化为家族命运的风水密码时,实际上完成了一场隐秘的文明嫁接——将土地耕作的务实精神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连接一起,既延续“土里刨食”的生存本能,又寄托“诗书传家”的儒家理想。
然而风水密码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捉弄。当哥哥中考落榜、幺姐名落孙山,笔架山的文人意象在录取通知书中轰然坍塌。但父亲并未彻底抛弃信仰,将杨姓老者“必出贵人”的预言反复回味:三兄弟虽都成了教书匠,幺弟却阴差阳错坐进城里的办公室。作者以反讽笔调写道“三个教师而已,与预言风马牛不相及”,却在此处埋下命运的草蛇灰线。风水叙事不再是玄学,而是乡土社会对无常命运的自我解释。
文中反复铺陈的风水意象,实则构成精妙的叙事结构:杨姓老者的枣木拐杖点化出预言,笔架山的倒影投射出集体幻想,祖父坟前的流水暗藏玄机。老屋“前有向山,后有背山”的格局,本是农耕文明对天人关系的朴素认知,却被演绎成关乎家族兴衰的玄学密码;父亲最初选择宅基地时“开阔向阳”的务实考量,最终被乡邻解读为“龙脉福地”的佐证。当祖父母坚持“死在老屋”的执念与父母“被迫进城”的无奈形成对比时,风水学说既是抵御现代性焦虑的精神盾牌,也成为困守乡土的文化枷锁。
水:枯竭与重引中的记忆之河
象征空间的“水”意象扮演着双重角色,它既是生命之源,也是记忆桥梁,贯穿着全文始终。
文章开篇就是描述六十年代那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泛滥的洪水如同命运的沉重打击,不仅淹没了家园,更在父亲心中激起了重建家园的决心。洪水虽带来了破坏与痛苦,却仿佛是冥冥中的暗示,催生父亲修建瓦房为家人遮风避雨,让孩子们安心成长。
时光流转至九十年代,曾经滋养一方土地的山泉却悄然枯竭。这股山泉的消逝,不仅是自然资源的枯竭,更是迫使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外出之路的无奈选择。山泉的干涸,成为了他们心中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痕,象征着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那根曾经引来清泉、滋养生活的铝管最终沦为废品,它的锈蚀是对以前生活方式彻底终结的宣告。
文章结尾写道:“一定想法把之前那股山泉重新引进门。或许,那股山泉,可以重新唤醒老屋。”作者对于“重新引泉”的执着追求,远不止解决眼前实际用水那么简单,更像是一种深植于心的情怀,一种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断裂记忆的迫切修复。那股山泉在作者心中,恰似一条流淌在记忆深处的暗河,蕴含着无尽思念。唯有通过重新疏通这条记忆的河流,才能让那些关于家、关于爱、关于成长的片段重新鲜活起来,让那份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眷恋得以延续,让心灵找到归宿。当作者写下“父母在尚知来路”时,那个被反复书写的“岚垭”,已然升华为所有离散者共同的精神原乡。
乡土书写的困境与突围
作品以三层叙事空间交织出乡土中国的复杂肌理,但片段化的时间跳跃让主线稍显模糊;对父辈的刻画虽丰满,但他们内心世界、情感纠葛以及思想变迁等方面的刻画不够丰富;在主题深化与内涵挖掘上,作者可以尝试引入泛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的历史背景,将家庭故事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相结合,提升文章的深度和广度。还可以通过多重视角、非线性叙事等创新手法来丰富散文的表现形式。
当下的中国,乡土书写面临着种种困境:现代化进程对乡村的冲击,传统价值观的逐渐消失,年轻一代对乡村的疏离感,乡村文化的边缘化等。文学作品如何真实地反映这些变化,同时保持艺术性和思想深度,是对写作者的挑战。《岚垭》的文学价值,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怀旧叙事,构建出多声部的乡土对话,让读者看见传统与现代碰撞激起的尘烟。当城市化进程不断吞噬着物理意义上的乡村时,这种扎根于土地的文字书写,恰恰完成了最深层的文化还乡——在记忆的深处,每个漂泊者都能望见自己的桂花岚垭。
(钱昀,官网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副秘书长。)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